传说,墨翟曾用木材制作了一只木鸟,是风筝的源头。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到了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人们又用纸张制作成了“纸鸢”。
南北朝时期,风筝作为一种传讯工具,一度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诗中有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相传梁武帝被围台城,放纸鸢求助,被射落,卒城陷而崩。
高鼎在《村居》中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唐朝的时候,风筝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节日之盛,风筝渐入民间之乐,孩童放纸鸢开始流行起来。现如今从大学生到上班族、从黄发老者到垂髫孩童,都在尽情地享受放飞风筝的乐趣。
岁月弥远,风筝逐渐融入到了传统文化中。观其造制图画,亦有所存,有的古朴,有的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它经历了漫长的时空演变,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种情感,一种牵挂,一种意象。
风筝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的缩影,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国以“世界风筝之都”——潍坊而著称,此地常多举国风筝会,可见,风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
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纸鸢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