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一口气读完纪实文学《梁家河》已是午后。掩卷沉思,感动仍在心间。书中朴素的语言颠覆了未读之前的判断,文中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一个个典型的生活实例,鲜明生动、真实感人,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陕北黄土地上积淀起来厚重质朴的人情风貌,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洪流中青年习近平成长起来的心路历程,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心中都会充盈着深深的感动。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引发了无数的辩论与反思,甚至在文化领域产生了自成一体的知青文学,从中我们看到过感动,也感受过悲情。可是在梁家河,我们看到的是成长,是力量,是希望,是脚踏实地摸索中的前进,是一心为民、忘记小我之后的大爱,是从“读书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蜕变。
是什么让小小年纪的习近平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坚守七年?是什么让大城市的烙印褪去,染上了黄土地不变的本色?是什么让习近平意志坚定,入团、入党,成长为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是责任,是担当,是青年习近平对梁家河父老乡亲情真意切的挚爱。他想通过自己脚踏实地、以身垂范、身先士卒的实际行动,让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在艰难的日子里可以吃饱肚子,把困苦的光景过得好一点。打坝造田,他可以干最重的活,可以不计后果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水里,以至于落下腿疼的毛病。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有了时至今日依然是最平整的水田,有了合作铁业社方便村民生活所需,有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不用柴草就做熟饭菜。这一切,不仅仅是习近平在梁家河实实在在工作的一个缩影,更培养了他把老百姓装在心里的为民情怀。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多年后的今天,梁家河依然是习总书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最牵挂的地方,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最庄严的承诺。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每一个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老百姓都装在习总书记的心里,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这正是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不断前行的力量。(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