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公布了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名单。 此次文化遗址公园申报中,陕西省共计106家单位参与了申报,25处文化遗址成功入选,包括史前遗址、古都城(宫殿)遗址和帝王陵园、古建筑、古窑址、石窟寺、革命旧址和工业遗址等。铜川市包括王石凹煤矿、玉华宫遗址、耀州窑遗址三处遗址成功入选,王石凹煤矿也是全省首批唯一入选的煤矿工业遗址。
今年5月,为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要求,省文物局启动了“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下发了《关于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省级文化遗址公园申报条件,即“文化遗址内涵丰富,具有较为明确的保护、展示、观赏对象;遗址与背景环境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保障对公众开放的基本设施条件;满足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基本要求;具备为公众或社区提供便利的游览基础条件;在我省工农业生产、城乡社会发展、社区传统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据悉,全省25处首批入选文化遗址中,西安5个,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各3个,延安、韩城各2个,汉中1个。
据了解,“文化遗址公园”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存在共性又有区别。它们都是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依托历史文化遗迹为背景,都是以历史文化展示为手段、以满足和服务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区别在于“文化遗址公园”的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阔、载体更具有多样性、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具备条件的不可移动文物遗迹都有可能成为“文化遗址公园”,是国家公园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补充形式,解决了文化遗产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陕西文物工作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背景下的一种探索创新。
王石凹煤矿位于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办事处境内,是国家“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7年12月1日开工建设、1961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年设计能力120万吨,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矿井,是陕西煤炭经济建设的“台柱子”,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2015年,王石凹煤矿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关停后,迅速成立了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对苏联援建的选煤楼、办公楼等苏式建筑风格的矿山建筑群和炮采、高档普采、综采、仿苏制主副井提升设备等一系列工业遗产开展保护,在相关单位指导下,划定了7处重点历史遗存(前苏联援建的职工俱乐部、办公大楼、苏联专家楼、选煤楼、副井及绞车房、主井及绞车房和百年古槐),次要历史遗存1处(亚洲最长苏式单边楼),一般历史遗存2处(地面提升绞车、苏式公租房),制定了相关保护措施。同时,大力宣传了工业遗产的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整合工业遗产文化资源,制作了历史发展宣传片《我们的记忆》、历史文化长幅画卷《傲背山•札》,全面展示矿井五十四年的发展历程,在矿区引起强烈反响,使得保护工作得到了干部职工家属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项目建成后既是观赏性极强的人文景观,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友好、国际合作的见证,将王石凹工业遗址项目建设成为包含轨道观光火车、地面煤炭博物馆、主题酒店、餐饮、儿童互动娱乐、煤炭文化动态体验、井下煤矿精神静心感受空间等在内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工业旅游主题旅游区,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
王石凹煤矿矿长解耀明表示,王石凹煤矿经历了中国煤炭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黄金阶段,也遭遇了煤炭事业的低迷和转型期。“为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王石凹煤矿‘壮士断腕’自发转型,在王石凹煤矿旧矿址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煤矿工业遗址公园的思路,到时候,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煤矿工业的全部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当年的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的矿用提升绞车,现在这部绞车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当年的零配件至今都还未拆封。还有这里的专家楼、小火车等。将来这里还要建设生态农场……”
据12月13日在《铜川日报》公布的“铜川市2017年重大项目12月1日—12月10日投资完成情况通报”显示: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4000万元,年度目标任务完成部分景观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0000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06%,目前正在进行地面清理及基础改造工作。此项目责任部门为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政府,铜川矿业公司(局)为项目建设单位,驻工地专员为印台区政府副区长黄牛虎和印台区文广局局长井战红。
下一步该矿将通过加大工业遗址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丰富遗址展示阐释内涵,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努力实现矿井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