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曙瑜:和青年谈谈幸福——《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2017/6/22 18:19:40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然而,究竟什么是幸福?很多人又说不清楚。 
     我女儿是一个80后,我经常以羡慕的口吻说:“你们这一代真幸福!”而她则浑然不觉,“没有啊,没有感到很幸福啊?”。 
     身边也常有人抱怨:学生时代天天面临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很煎熬很痛苦;毕业后找不到称心工作,没活干,无所事事,很无聊很痛苦;参加工作后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也很烦躁很痛苦…… 
     这样算来人生几何,幸福在哪里? 
     我常想,如今的80后、90后,赶上了好时代,丰衣足食,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怎么没有幸福感呢? 
     最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一书,颇有收益,对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与青年人共勉。 
     幸福是过程不仅仅是目标。有一句老话叫“不受苦中苦,难做人上人”。还有一句新话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必须经历痛苦和挫折才能获得幸福。这也是过去我们众多人的一种普遍认识。这种认识把幸福作为一个目标和终点,好像必须经过痛苦的努力之后,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才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其实不然,正如书中所讲,当我们经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幸福之后,这个幸福感并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是很快会消失的。这一点每个人在人生经历中都会有所体会。正像我们十二年苦读终于拿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以一夜狂欢,享受那份快乐和幸福,但不出一周,这份快乐和幸福将很快消退。又比如我们日夜加班苦战终于完成了一个大的项目,也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但同样是短暂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应当明白幸福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目标和结果。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端正对待工作的态度。 
     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和使命感。 
     如果一个人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价值实现,这种情况下,每天去上班是因为他必须去,而不是他想去,除了薪水之外,他所期盼的就是节假日了。 
     把工作作为职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更加关注事业的发展,比如升职、地位和声望等,也很难感受到工作过程的幸福。 
     只有把工作看成使命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他们的力量源于内在,同时在工作中感到了充实与快乐。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追求幸福是人们的终极价值,人一辈子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用漫长的过程痛苦去追求短暂的幸福目标,而要学会享受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幸福过程。工作中一点一滴的进步,同事的合作和帮助,领导的肯定和赏识,都是工作的快乐,我们应该享受这个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干好工作持久的兴趣和动力。做到这一点,赚钱积累财富、升职提高地位、实现人生价值恐怕就已在其中了。 
     幸福是快乐加上意义而不仅仅是快乐。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偶尔打一次扑克或麻将,哥们之间的一场酒,朋友们的一次派对,一次短暂的休假,都会带来工作之余的放松和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很难上升为幸福。试想一个天天沉迷于牌场、酒场、赌场的人,他幸福吗?一个失去工作,无所事事的人,他幸福吗?更极端的说,吸毒也可以给人带来一时的快感,但他幸福吗?恐怕更多的是一时欢快之后的空虚与惆怅。 
     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他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因此说,如果想要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意义和快乐,就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一样可以相互促进。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心存使命感的时候,我们将获得更大的快乐,而在我们从事的工作中找寻快乐,也可以加深其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了某个职业,选择了目前的工作单位。是单位给了我们实现自我的平台,是单位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来源……,我们人生的价值和单位紧密相连,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工作中成就自我,无疑就是自己人生意义之所在,是追求幸福人生的必然选择。 

 

作者:常曙瑜系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队党委书记                            本站编辑:碧海云天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