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读人的过程

2024/5/1 20:09:18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我依稀记得一件现在想来有些匪夷所思的事儿,那就是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暑假的时候在四大名著中选读一本,并写一篇读后感。


   彼时我对男人间的打打杀杀没兴趣,自然地排除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又在电视上看了太多遍,也没了新鲜感,于是只剩一本比枕头还厚的《红楼梦》。起初从图书馆借了文言版,翻了几页不得不承认这对一个普通小学生来说实在太过晦涩,不认识的字比认识的多,于是又辗转找到了专门为青少年翻译成白话的儿童读本。这回倒是认识字儿了,可通读下来,又似乎仅仅是认识字儿而已。在当时的我眼中,其中人物总是毫无征兆的哭泣、没有理由的怒骂、欢喜和悲伤的理由一概让人不解。可现在想来,或许是当时的老师太心急了些,四大名著确为国粹珍宝没错,可让小学的孩子试图去理解这些国仇家恨未免太过勉强了些,反而会磨灭孩子阅读的兴趣也说不定。


   读书就是读人的过程,读他生活的时代,读他所处的环境、读他周遭的人际关系,读他的经历,然后最终理解他所作出的选择和一言一行。听起来似乎不难,可实际上这对饱经世事的成年人来说都并非易事。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注定了我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里看待世界。这种认知甚至建立在我们脚下土地千年累积的文明上,东方人的情感含蓄内敛,表达惯于折中委婉;而西方大多更加直接热烈,强调人的自我意识。


   从前读书时总注重于读“事”,而忽略了读“人”,故很多经典之作都未能理解其精彩之处。加之总有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之嫌,无论国学经典还是西方名著,似乎只要读完就能功力大涨。现在想来,读书其实也是要循序渐进的,先读人文,增加对人情感多样性的理解,和人产生共鸣,再去读史,就能理解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能人志士并非史书只字片语叙述得那般理智妥帖,他们也要在“义”“利”间艰难取舍,也要忍受暗夜独行,胜败之间也有赌的成分。最后,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去读世界名著,即便对国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由此想要理解其中人物的所作所为不算容易,但人性中的善恶利害、骁勇仁义却是相通的。如此一来,便也算是对世界的规律有了浅薄的认识,对人性多了些理解和包容。(贺云雪撰稿)

上一篇:春之生长

下一篇:劳动笔记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