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春天时他就把这几处池塘重新栽上了清荷、莲藕,使这几处池塘恢复成了过往的荷塘模样。他说,现在荷塘里清荷碧绿、莲荷飘香,景致不输过往。他说,他还想凑这个季节,接我早已年过耄耋的母亲回老家住段时间,请她老人家回去再喝喝老家的莲心茶、再尝尝老家的荷叶粥、再好好吃点老家的糯米藕、藕丝菜、荷叶鸡等各色传统美食,更想让她老人家在有生之年再回去看看如今的荷塘还是不是从前的样貌。
宏建是我二叔家的长子,虽比我小几岁,而今也已年近五旬了。他幼年时及其任性顽皮,不喜读书,最爱带一帮懵懂顽童在祖屋后的荷塘里捞虾、摸鱼、采莲、打水仗、捉迷藏。为此,自小就没少挨二叔二婶打骂。但因了自幼聪明伶俐,一直深受祖父的庇护与疼爱。任谁也想不到,成年后的他如换了一个人般,在老家同辈子侄中成为了最出息的那一个。这些年来,他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勤奋,先后搞养殖、办厂子、开公司,在改革大潮中把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没想到,事业有成的他而今会承租池塘、重植清莲种藕荷。
我问他,怎么会起了这份雅兴?他说,哪里是什么雅兴,只是忘不了儿时的这片荷塘。
我也忘不了。这些年来,每每与父母妻儿谈及老家的风土人情及在老家时的琐碎过往,似乎都绕不开这片荷塘。父亲健在时,喜餐前小酌,如餐桌上有鱼,十有八九会念及老家荷塘的各种鱼及其烹饪方法,似乎只有那片塘里的鱼做出来才是最好的。母亲则擅长以荷叶与莲藕为食材,做各种汤粥、菜肴,特别是她做的荷叶粥、莲藕汤、鲜肉藕饺、脆皮藕夹等,在我们家堪称极品,非常好吃,但她也时常会说,市场上买的这些食材与老家荷塘里自采的没法比。意思是说,如果用老家荷塘里的荷与藕,做出来的汤粥、饭菜会更好吃。父母的这些说词,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永远都无法解开的家乡情结,永远都会萦绕于心头的故土执念。后来听老家的人说,这片荷塘联产承包时分了,有填起盖猪舍养猪的,也有圈起来专门养鱼的,只是塘泥下没有了生根的藕,水面上失去了清香的荷。
记忆中的那片荷塘,曾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夏日时光,也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儿时梦想……
那时,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就是坐在荷塘边的柳荫下,听祖父讲古。祖父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及至成年,又先后在扫盲班、村小学教过多年书,在我们村里算是有学问的。祖父生性淡泊,不喜热闹,但对儿孙的教育引导却是极上心的,其方式之一就是“讲古”。彼时祖父讲的最多的,乃是《说岳全传》《三侠五义》《包龙图断案》等。当时乡村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如果能在夏日傍晚,坐在清风徐徐的荷塘边,静静聆听祖父讲这些清廉为官、中正为民、精忠报国的古老故事,于我们便是莫大享受。后来渐渐知晓,祖父正是通过这些故事,让正直、良善、忠诚、仁厚的种子于我们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来。印记中,爷爷每次讲完一段故事,多半都会告诫我们,无论今后本事大小、贫富何如,都要如这满塘的清莲荷花一般,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爽爽做事,啥时候都不要失了本分。
记忆中的那片荷塘,多半是恬静的、淡然的,即便是在炙热喧闹的盛夏,如果不落雨,无论是躲在荷下、或是伏于荷上的蛙都不会跳出来聒噪;虽然时不时会有成群的孩童来到塘中采荷摸鱼、嬉戏打闹,但并不妨碍荷塘的淡然,倒是能给这沉静的塘平添几分烂漫的童真稚趣。立于塘边、坐于塘傍,望着塘中那层层积叠、或大或小的碧绿青翠的荷叶随风摆动,那粉的、白的、粉红的如着了淡妆的仙子般的荷花,在高低错落的荷叶间摇曳生辉、竞相绽蕊,自然会心境澄明,心力茁壮,不再羁绊于扰,无惑于杂。正是自幼伴着这方荷塘,听着祖父教诲,族中后辈晚生,无论身处何境、从事何业,都能踏踏实实、勤勉作为,都能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始终没乱心智,没迷心性,更没失掉做人做事之根本。
而今,堂弟让这片旧时荷塘“容颜”重现,也许就是为了圆儿时旧梦。但堂弟所为,却让我于脑海里生出了一个个与此关联的词句:秉持初心、牢记教诲、不失根本、不累浮华、清白做人、清正传家……
感谢堂弟!无论多忙,我都争取于中秋时节,带老母、携妻儿重回故里下塘摸藕、沿塘观荷。(江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