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陕西省一三一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已经走过了七十年(1953-2023)的峥嵘岁月,七十年来,几代一三一人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艰苦奋斗,联合省局兄弟单位累计探明了陕西省境内的煤炭总储量1700多亿吨,确立了陕西省煤炭资源大省的地位,为国家煤炭开发战略西移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七十年来,一三一公司从成立之初的煤炭部事业单位先后经历了市场化、属地化、企业化的重大变革,其名称也几经发生变化,但无论体制、名称如何转换,英雄的一三一人一心向党的赤子之心、胸怀为国找矿立功的使命初心、服从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意识从未改变,名称中的“一三一”三字也未曾改变,因此,我们还习惯性的称为一三一队。七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建队初期的艰难和自豪,体质机制改革中的阵痛和抗争,到如今的转型升级中的振奋和自信,一路走来,起起伏伏,风雨兼程,其中滋味感受最深的要数我们父子,因为我们是亲历者、见证人,我们是勘探父子兵。
父亲是一名地质技术人员,1958年在本队参加工作,1993年退休,工龄35年。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随母亲在农村生活和学习,对于父亲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因为他常年在野外奔波,但具体是干啥工作里我们并不清楚,只是到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父亲身影,他常常给我们带一些动物造型的小饼干、面包、南糖(韩城特产)之类好吃的,在那物资稀缺的年代里,这些东西足以吸引邻家的孩子前来围观分享,也足以让我们姊妹几个自豪一阵子。依稀记得父亲带我到过不知是哪里的山上的钻机、吃过杠子馍、住过帐篷,睡惯了土炕的我半夜里就掉到了床底下,是父亲用那有力的腿把我挑了起来。其实真正了解父亲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原来煤田地质勘探就是为国家寻找煤炭资源,而煤田地质工作者就是探寻煤炭资源的尖兵,那时的父辈们怀揣为祖国找到大煤田的理想和抱负,以地勘人特有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他们翻越荒山秃岭、踏遍戈壁荒滩,筚路蓝缕、风餐露宿,先后发现和探明渭北、彬长、神府等重要煤田和矿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确立了陕西省为国家煤炭资源大省的地位;他们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严谨地探明了渭北奥灰水赋存状况和资源总储量,成功解决了渭北旱塬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难的窘境,获得了“水神仙”的美誉。父亲的一代是极其艰苦的一代,那个年代基本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器械,就凭双腿翻越山峁沟梁、踏遍沙漠荒滩,无路自己修,无水自己拉,在平路上靠马车,一到山路就得人拉肩抗;住的基本都是帐篷,帐篷扎在土地上,阴暗潮湿,夏季闷热,冬季寒冷;遇到钻机搬家,整天吃不上饭,就拿着提前蒸好的馒头和咸菜充饥,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给地勘单位更新了装备后情况才有所好转。父亲的一代是又幸运而充满自豪的一代,那时的地勘单位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煤炭部单一的生产型事业单位,又逢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的煤炭资源的时期,他们没有跑市场揽项目的压力和顾虑,收入尽管不高,但能及时发放且足以超过地方企业,这正是他们引以自豪的地方,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怀揣为祖国找矿立功的初心和使命,加紧勘探施工,尽快提交地质报告,于是各部门、各钻机争先恐后开展劳动竞赛,比进度、比质量,那种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事业的感人场景和一幅幅优质地质报告提交后的收获感成为他们那一代人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1993年父亲退休,荣归故里,当年弟弟接班,长期从事野外钻机工作,1994年我学校毕业也分配到本队,在野外锻炼多年后回到队部从事后勤服务工作,子承父业,无缝连接,真可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此时,同样是一三一队,但同父辈时期相比境况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大规模煤田勘探任务的完成,国家已基本掌握了全国煤炭资源的储量情况,又因为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出于宏观调控和资源保护的目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纪初期国家不再审批大的煤田地质勘探项目,此时一三一队和全国其他地质队伍一样进入了漫长的严冬期,地质队差不多沦为一个打工队的角色进入萧条的地质市场,只得靠水井施工、煤层气开采、石油钻探和零星的煤矿地质工作维持队伍的生存。为了承揽上一个几万至几十万的小项目,兄弟队伍常常争得头破血流;为了树立形象按期完工,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季里钻工们还要在刺骨的冷风中继续施工;为了赢得市场,即便没有多少利润可言的工程也要干,即使这样做了,工程款也很难及时收回,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即使最后发放了,也是低得可怜,难以养家糊口,家庭矛盾剧增,职工情绪低落,部分钻工宁愿在家待也不愿意上钻机,部分职工无奈地办理了停薪留职在外谋生,也有少部分职工负气离队沦为“两不挂”人员......,面对这种窘境,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系统做出了第二次战略调整,省局产业结构也由“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向“两业并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全力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此时期,我队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先后成立秦东包装有限公司和秦东油脂有限公司(下辖油脂厂、饲料厂、养殖厂),安排大量富余人员,实行内部模拟法人的运营机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职工生活、稳定了职工情绪、缓解了我队的生存压力,但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无法达到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终于在2010初被迫全部关停。究其原因:1、国家经济增速步伐减缓,市场长期低迷,企业之间竞争激烈。2、受资金情况限制,企业规模小,没有抗风险能力,原料只是粗加工,技术含量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企业进入门槛低。3、隔行如隔山,拧惯了钻杆的地勘人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经验,管理粗放,漏洞较多。4、产品投入大,利润低,货款拖欠严重,企业积重难返。此时期,陕煤地勘单位的性质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经历了属地化、企业化经营(1998年)及事转企、企改制(2008年)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一三一队由原来封闭单一的生产性事业单位逐步转变成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中,我们不仅经受着身体的劳累、经济的压力,也经受着心志的考验,我们迷茫着、阵痛着、抗争着,那漫长的严冬啊!
2010年后伴随着迈入新世纪的号角和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陕煤地质集团与陕西能源集团强强联合成立陕投集团,进入集团化运营,可以说,陕煤地勘队伍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一三一队在深入总结前期创业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优势、研判当时形势后作出抉择:必须聚焦地勘主业,延伸地质产业链,明确向矿权运作、绿色勘查、深部钻探、矿井服务等领域延伸发展,重塑地质勘查技术优势,打造地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加强地勘主业的同时将业务范围拓展到地热能开发、矿井地质服务、有色金属勘查、油井盐井修复、基础工程勘探注浆、地质灾害治理及煤矿生态修复方面,同时成立相应公司(部门)去主攻主抓。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充分利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机遇”招揽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性高知识分子人才,给他们创造条件并委以重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公司上下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基金项目、巩固渭北地质市场、争取西北地质及矿井延伸服务,我们的足迹遍及三秦大地、山西、内蒙、新疆甚至海外。功夫不负有心人,苍天不负奋斗者,在广大干部职工抢抓机遇、踔厉奋发下公司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值连年过亿,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增强,涌现出多个省部级劳模,优秀的青年人才走上了重要岗位,淘汰了友报账,用上了财务共享平台和协同办公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历史性的建成了韩城新城区京都花园和西安市高陵区嘉和园生活办公基地,压抑许久的地勘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一三一队来说却是一场反映地勘人怀揣梦想、历尽千辛、为国寻宝的漫漫征程,是一张反映新中国经济曲折发展情况的晴雨表,他记录了我们父子接续、兄弟并肩奋斗的风雨历程,饱含着地勘人艰辛的汗水与付出、痛苦和欢乐,对所有经历的地勘人来说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和美好的青春记忆。(孙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