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煤业红柳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操作人员拿着搭载鸿蒙系统的手持终端走近任何一个液压支架,终端设备上就显示出这个液压支架的各项数据信息,而且还能在手持终端上远程控制每一个液压支架。
红柳矿信息中心主任李伟说:“这是我们打造的基于5G+矿鸿控制系统深度融合的智能化开采,就像一个微缩的‘万物互联’应用场景,统一了综采工作面各设备之间的应用层数据协议标准,增强煤矿机电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基于5G+矿鸿控制系统只是红柳矿智能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有智能掘锚护一体机、立井提升系统的“电梯式”管理、车辆智能调度管控系统等建设内容。经过连续两年建设,今年3月底,红柳矿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成为宁夏首批达到Ⅱ类中级智能化示范煤矿之一。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红柳矿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2021年,国家确定了71家煤矿作为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单位,红柳矿成功入选,与此前打下较好的基础有关。
2015年,我国煤炭市场低迷,红柳矿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受形势所迫开始探索生产自动化以期降低成本,提升矿井核心竞争力。该矿主管机电工作的副矿长杨长俊回忆说:“当时红柳矿仅10条输煤皮带,耗电量却占全矿用电总量的36%,一年更换托辊、支架的材料成本高达500万元,节能降耗潜力巨大。于是红柳矿通过改造,采用智能变频技术实现按煤量控制皮带运行速度,单条皮带节能43.79%,成效显著。”该项技术获得2017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此后,红柳矿自筹资金,大胆探索,统筹推进无人值守项目建设,水泵房、压风机房、井下变电所等满足条件的区域已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并攻克了一系列难题,2018年8月成功实现自动化在综采工作面的应用,拉开了宁煤自动化采煤工艺广泛应用的大幕。李伟说:“以前很多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用实践证明,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实现。”
2020年,考虑到红柳矿在自动化方面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宁煤公司决定将红柳矿列为首批智能化建设示范矿井。同时,红柳矿还承担着国家能源集团2021年度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5G+工业互联网无人化矿井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中的两个研究课题、5个子任务、21项建设内容。
为了高质量完成智能化建设和科研任务,红柳矿成立智能化建设专班、科技创新团队、重点科研项目攻关领导小组等保障智能化建设,建立了切实可行的项目运行机制,明确其职责与分工,建立高效的项目实施、系统集成和应用的协调机制、项目执行信息收集汇交机制等。
红柳矿智能化建设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难点和痛点,通过构建统一标准规范、统一信息模型、监控优化协同、指标量化分析为一体的智能管控平台,实现矿山信息化、工业自动化深度融合及矿井海量数据的高效提炼,打造全矿井安全生产全流程多要素的协同控制。
例如,构建云数据中心为智能矿山提供“数字大脑”,建设一体化综合性管控平台,实现监测监控与生产管理之间的协同调度、智能决策和应急指挥。此外,该矿还建设成套智能化采煤系统、车辆智能调度管控系统,全面使用了智能掘锚护一体机,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实现电源状态实时监测、失电报警、数据上传、瓦斯和风电闭锁、远程切换功能;探索立井提升系统的“电梯式”管理等新运行模式。
从会干到“慧”干,红柳矿有效提升安全智能化管控水平,改变了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系统的运行模式,最终实现效率、效益之变。截至目前,井下及地面所有固定岗位共减少人员152人,主运输系统12条皮带全部实现智能变频控制,已经具备局部无人值守的条件,一年节约成本1000万元。智能掘锚护一体机在综掘三队率先使用后,掘进进尺、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均有显著提升,目前4个综掘队均已使用。
综采二队队长关永说:“随着智能化水平提升,用人少了、效率高了,劳动强度小了,以前全队120多人,现在只有90多人,在保证完成采煤任务的基础上,工人们每月能休息7至8天,公休假也能保证应休尽休。”
目前,红柳矿正在开展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在煤矿的应用,初步测试已经取得成功。井下水仓清淤是最脏最累的工作之一,为了把工人从这项工作中解放出来,红柳矿研发了井下水仓清淤机器人,并基于这项技术开展采空区淤泥回填技术研究,实现淤泥采空区泵送回填。下一步还要用这项技术解决矸石山问题。
“慧”干“慧”想,创新永不止步。目前,红柳矿还有部分科技成果正在探索和测试阶段,待全部达到预期后,可以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对现有人员优化配置,解决更多制约煤矿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杨长俊说:“煤矿掘进的智能化总体上落后于采煤智能化,这条路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为我国煤炭事业再作出一点有益的尝试。”(马俊虎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