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馍是“花馍”的一种,也是流传在陕西关中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经历几千年历史岁月,贯穿于历代风俗礼仪中。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是艺术性较高的民间艺术品。每年的正月十五,关中许多地方的人们都要蒸小鸡形状的花馍。用于在晚上点鸡娃馍。做鸡娃馍时要提前准备好核桃一个,小剪刀一把,黑豆若干,油和面粉等。做好后在锅里蒸四十分钟就可以了。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将不同形状的鸡娃馍作为供品,放在家里对应的地方,或是每个房间放一个,再在馍上插上点燃的红蜡烛。人们以这种方式祈求来年生活平顺,大吉大利。在农村,外公外婆给外孙送灯笼,除了必带的礼物,也一定要带鸡娃馍,寓意着吉祥安康。
尧禾是古镇,自古就是关中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过去矿上的“黑户”没粮吃,都是到尧禾去买“黑市粮”。近年来,尧禾社区在他们的当家人李喜红的带领下,根据移民搬迁的特点,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寻找尧禾浓郁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点,把产业兴旺与地域品牌相融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尧禾”品牌,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协会推动、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扩大营销渠道。
在这一方面尧禾豆腐瓢算成功的一例。尧禾豆腐瓢是尧禾镇的特色小吃。尧禾豆腐瓢里面融合了各种豆腐:炸豆腐、豆腐丸子、家常豆腐等,还有猪大肠、肉片、粉带、粉条等配菜。
尧禾素以豆腐、苹果出名。这道叫“豆腐瓢”的小吃里面融合了各种豆腐:炸豆腐、豆腐丸子、家常豆腐等,还有猪大肠、肉片、粉带、粉条等配菜。有点像大烩菜,但是又与众不同,且“豆腐瓢”只有白水尧禾镇有卖的,其他地方没有,而又以尧禾镇恒瑞食府和老于家最为地道。小瓢80元,大瓢100元,小的适合6人食用,大的适合8-10人食用,非常美味,确实值得一吃!但它的由来却纯属偶然。
据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经济还比较落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标准。当地的政府官员下乡也是轻车简从,条件好的地方可以骑个自行车,在农民家吃饭,差的地方就只能步行了,因为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骑自行车的路。有一天,一个领导干部下乡路上耽搁了些时间,等赶到尧禾农民家吃饭时已经错过了吃饭时间。那时候农村也穷,很多家里几乎没有多余的食材。善良的主人搜集了家里能用的食材,集中到一块也不外乎白豆腐、油炸豆腐、豆腐丸子,以及少量肥肉片和猪大肠,于是就这样烩了一瓢豆腐菜让领导将就,没想到领导饭后赞不绝口。
这也许是领导真饿了,吃什么都香。加之白水豆腐本就是当地特产,不仅味鲜,它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赤眼、消渴、休痢等症,并解硫磺、烧酒之毒。现在这些都陆续为现代医学、营养学所肯定,比如,豆腐确有解酒精毒的作用;豆腐可消渴,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俗话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这正是人们对豆腐营养保健价值的赞语。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豆腐及其制品已经形成为中国烹饪原料训的一大类群,有着数不清的地方名特产品,可以烹制出不下万种的菜肴、小吃等食品。
当然,这都是后话。总之这顿饭让这位领导终生难忘。回到县城里,每每吃饭他都觉得最好吃的就是那碗豆腐瓢。领导小灶上的厨师,为此还专门到尧禾乡下的这家农户学做豆腐瓢。以后下乡的干部听说这事后,都点名要吃豆腐瓢。这道菜成本也不算高,做起来也非常简单。后来吃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家人听从高人指点,在尧禾街上开了个饭店,专卖豆腐瓢。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豆腐瓢越卖越好。
如今,豆腐瓢早已成为返乡人员和果商煤贩的待客首选,有的附近县市的人还专门到尧禾品尝。
尧禾“花馍”,是尧禾的又一食品品牌。王玉秀,1974年出生在尧禾镇百草村,也是白水县花馍非遗产传承人之一,在白水县桃园小区创办玉秀花馍工作室,主要开创花馍事业传承。从小就对花馍产生强列兴趣的她,成年以后,就去拜师学艺,最终获得名家老艺人的指导。在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她自已独创的双喜龙凤、卧虎、跑虎、孔雀开屏、祭饭、十二生肖,做得栩栩如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花馍在迎来送往中,表达了吉祥安康,传递着亲情和祝福。独特的白水人文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深厚的创作沃土。在传承老一辈花馍工艺技法的同时,不断创新,结合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制作出更多的特色花馍,鸡娃馍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尧禾,蒸鸡娃馍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制作鸡娃馍的能工巧匠遍布各个村庄,过去是家家户户单独蒸制,如今,包括鸡娃馍在内的“花馒”产业已成为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其选料考究与工艺独特,色、形、味俱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尧禾“花馍”注重花样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改进“花馍”造型。如今,尧禾“花馍”已经广销各地,不仅给辛苦劳作的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平台,同时也打造培育出了一条具有尧禾特色的花馍产业之路。相信未来,尧禾人在探索中,会有更多的品种进一步提升“尧禾”品牌知名度。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面对一个鸡娃馍或其它“花馍”而回想起一个地方或一个人、人生的一段经历,那该多有意思,这可能也算是文化的力量啦。(党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