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儿时,那时候的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过大大小小的节日,因为只要是节日,要么有好吃的,要么就有新衣服,要么就有小礼物,端午节也不例外。犹记得那时每到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就会拿出她那个珍藏版的针线笸箩,将里边的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碎布片拼接起来再包裹住少许的棉花,然后撒上些许的香草,最后手工缝制成各式各样的香包挂在我们身上。香包有桃心形的,有饺子状的,馄饨状的,还有老虎头状的,挂好了香包我们就飞也似的跑出去和小朋友们比看谁的多,谁的好看。节前一天晚上,母亲还会买来红枣和江米,开始着手制作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甑糕,为的是第二天全家人一大早就能乐享到那香气四溢的美食。我们姐妹几个就围在旁边看母亲一步步制作,淘气的我还会时不时偷俩红枣过过嘴瘾。只见母亲将买来的大枣用清水淘净,放上笼蒸上约半小时,然后晾在一旁待用。接着是淘米,将米淘洗后,根据米的数量,依据经验估算出水的用量,和水放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搅动,越搅越稠,直到米无硬心并成糊状时才停下。紧接着,将半熟的米与蒸好的枣分层装入一个盆中,然后在锅中加水,放上篦子,将盆放在篦子上,盖上锅盖,蒸上约一个小时,这样一道美食就在母亲娴熟的操作下完成了。闻到香气早已垂涎欲滴的我们这时就会想要来上一碗,但母亲说这时的甑糕吃起来口感不好,不筋,必须在锅里再捂上一夜,第二天早上吃最好。第二天一大早,赶我们睡起来,母亲就已经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艾蒿插到了大门上,据说是驱虫除病,还会在我们的耳朵、鼻孔、手脚上抹上点雄黄,说是驱避毒虫。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这个节日和别的节日不太一样,有些奇怪。不过在吃上一大碗香喷喷的甑糕后,就已全然将那些“奇怪”抛至九霄云外。
随着我们长大,生活条件慢慢好了,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大街小巷的推车上,香包香囊到处都是,想吃甑糕,粽子,一年四季也都有专门卖的,这些都已经不是稀罕物品,因此我们可能觉得没有了小时候那种节日的喜悦感,而当你了解了端午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以后,你就会明白我们身上无形中又增添了一份使命感。现如今,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小朋友的国学课本中也都有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文化,端午节已不单是小时候的吃和玩,它可以说是一个我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时刻,更是一个我们纪念历史人物、传承历史文化的时刻。 (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