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出了个“梁山好人”——记集团公司派驻精准帮扶村“第一书记”孙成刚

2016/8/24 23:48:48 人评论 分类:行业先锋

  【本网通讯员 李勇 张帆报道 】他是兖矿人,却被评为“梁山好人”;他并没有从农村长大,却深受村民爱戴。他就是兖矿东华建设有限公司三十七处榆林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孙成刚,是按照省委组织部和集团公司要求,派驻梁山县小路口镇后门王村实施精准帮扶“第一书记”。
  自2015年2月进村以来,孙成刚扑下身子抓村务,针对扶贫脱困精准发力,带领村民学科技、上项目、搞建设、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受到村民一致称赞。他们说:“自从‘第一书记’来了我们村,村里可是变了样,我们对以后的好日子更有盼头了。”
亲情融入,定位自己是个村民
  “其实贫困村,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穷,但是资源条件差,村民们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除了种地和出去打工,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进村第一天,孙成刚下决心当好致富“领头羊”。
  为尽快融入村里生活和工作,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村民,与帮扶工作队一起坚持吃住在村里,学农家话,干农活;同村班子成员定期交心,完善村内规章制度,建立村干部坐班轮值机制;深入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向村民讲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定期开展村情民意大讨论。
  走好精准扶贫第一步,他在全村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符合条件贫困户80户135人。了解到多数是因病致贫情况后,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家中探望,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带去药品和生活必需品,为他们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帮着干农活,首先从衣食住行上解决他们的困难。
  借助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东风,他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出发点,着力改变村容村貌,对村庄进行绿化,规划文化墙,为村里打灌溉机井42眼、饮水井1眼。为村内全部街道铺设柏油路,在通往邻村主要道路上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晚外出;建设村民文化广场和配套老年活动中心,组织两支广场舞队和一支秧歌队,成立后门王村文艺团,与周边村庄搞联谊比赛,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朴实的形象,脚踏实地一心为民办事的精神和行动,村民们看在眼里。慢慢地不再觉得他是一个派来的书记,把他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里人,当成自己的左邻右舍,有什么好建议都主动给他提,有什么困难都主动找他反映,为他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脱贫致富,带动了一方老百姓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驻村之前,在山东省临沂大学第二轮“第一书记”封闭学习期间,孙成刚就深深地意识到,精准扶贫不是为了解决一时之贫,而是要千万百计寻得长久之法,切实帮助村班子理路子、解难题办实事,才能真正走上脱贫致富路。
  后门王村地理位置差,但是土壤条件还可以,农作物基本上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很多沙化地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缺少产业项目,缺少致富带头人,缺资金,孙成刚就在种植上琢磨点子。经过考察,麦冬(既是中药材也是环境绿化、观赏植物,喜欢在沙地生长)引起他的注意,每亩投入4000元,收益能达到8000—10000元。于是他带头学习种植技术,和商家签订回收计划,做了一亩地试验田,看到效益不错,果断投入省委组织部配给的专项扶贫资金中的10万元,以村集体名义,挑选2名党员10名贫困村民又种植23亩,增加了集体收入,也增加了他们个人收入。
  发动全村种植麦冬初期,孙成刚腰椎间盘突出病痛特别严重,村民王昭顺看到他带着止痛片、腰围子,甚至冒大雨还去挨家挨户劝说,感动地主动找到他,拉着他的手说:“就冲你这份真心实意,种赔了,我也第一个报名。”
  在了解到村里数年前种过银耳大棚后,他又带领村民搞起大棚产业。采用专项扶贫资金建设弓形钢管大棚,以每个棚每年2000元租赁给贫困户和村民。蔬菜弓形棚投资小、见效快,管理较方便,一人能管理2—3个棚,且当年就能收回成本并有收益,所收大棚租赁费进入村集体收入,其中50%用于分红,让58名贫困村民受益。
心系组织,描绘更加美丽蓝图
  “现在,孙书记快成我们梁山人了,能说地地道道的梁山话,你问他田间生产、村民琐事,他没有不知道的,有什么问题没有不帮着解决的,能干的很呢!”朴实的村民毫不吝啬的赞美他。
  真情感动心灵,付出总有回报。目前孙成刚带领工作队实现脱贫48户79人,出色的工作业绩使他先后荣获小路口镇优秀帮扶干部、梁山县“梁山好人”荣誉称号,并入围今年四月份“济宁好人”评选提名,他的先进事迹相继被梁山县电视台、济宁电视台跟踪报道。
  可对于已经44岁、有15年党龄的孙成刚来说,内心始终有一根弦紧绷着,用他的话就是:“驻村时间越长,感觉身上担子越重,组织上对我们期望很高,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还没上,还有好多扶贫项目没有做完。”
  下一步他打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三者结合,积极争取省扶贫资金,紧紧依靠集团公司,坚持“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原则,全力做好致富项目规划;努力发动社会资源,最大力度争取项目建设或实物援助;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一手抓脱贫、一手抓党建,加强村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美丽蓝图。
  “能不断提升村里的文化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才是扶贫工作队的最终目标,我们决不能辜负组织重托和村民期望。”这是孙成刚的心里话。

 

本网通讯员:李勇 张帆  本站编辑:碧海云天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