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花草虫鱼,各有本性;世间万物,生老病死,自有规律。如果人为地去扭曲它、改变它,违背了它的自然天性,虽然符合了人类自以为是的审美需要,却丧失了它的天然,失去了它的纯真。正如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妩媚动人,却流于浮华庸俗;虽然鲜艳欲滴,却缺少生命活力;虽然风华正茂,却不能承受风雨洗礼;虽然五颜六色,却失去了纯朴的本质。所以,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作为个体的生命,还原原本的天性,坚持独立的个性,保持真实的本性,让所有的生物都有自由生存的权利,让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应有的性格,这是我们人类越来越文明的方向,也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必然要求。
说到天性,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红楼梦》里有一段宝钗和宝玉论述的“赤子之心”,当一个人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时候,他很单纯,也很天真,他很善良,也很真诚,用宝钗的话说就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其实就是人的天然本性。因为生活的种种磨难和挫折,加上人类许多的贪心和欲望,致使许多人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了本心,丧失了本性,变得不仅庸俗,而且丑陋;不仅丑陋,而且丑恶;不仅丧失了同情心和责任心,而且丧失了真诚和人性。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充满了争斗,社会才充满了陷阱,人生才有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和不幸。
兰花本是深山幽谷里的芳草,她有着碧绿的芳姿,高雅的芳香,优雅的情趣,清幽的花朵,她具有独立的个性、顽强的生命、高尚的品格和淡雅的芬芳,人们之所以喜爱她,正是因为她有着人类君子的高尚情操和高雅品格,因此人们也把兰誉为花中君子。我们喜爱她,就应当尊重她的品格,遵循自然规律。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如果人类只因为自己的喜好,就偏偏要改变它们的天性,违背它们的生活习性,那不仅在自然之道上行不通,而且将制造一次又一次人为的悲剧。难道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贾平凹的散文《访兰》以物喻人,情景交融,开篇以父亲爱兰养兰开始,逐渐过渡到父子二人到山中访兰,并且由访兰的所见所闻引申到如何做人的问题,不仅让人欣赏美文,而且让人深思人生。整篇散文结构完美,布局缜密,构思精巧,而且行文流畅,寓意深刻,令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最后,请朋友们再来品味一下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而应像野生兰草一样,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节操,不为世俗所改变,不献媚逢迎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附:《访兰》
—— 作者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地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又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