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最新数据:
据海关总署统计,上半年全国煤炭进口10803万吨,同比增加819万吨,增长8.2%,出口467万吨,净进口10336万吨,增长6%。
5月份以来进口大幅增长,当月进口1903万吨,同比增长33.6%,6月份进口2175万吨,同比增长31%。
与此同时,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国煤炭消费量在2015年下降3.7%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消费18.1亿吨,同比减少8800万吨,下降4.6%。
在煤炭消费量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煤却大幅上升,原因何在?
去产能拯救了澳洲煤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煤炭进口量大幅上涨与限产导致供需阶段性紧平衡有直接关系。
资深煤炭行业分析师李廷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进口煤数量回升,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强势去产能、压产量导致国内煤炭供应收缩,煤炭价格上涨,进而再度增强了进口煤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内供应收缩,下游用户也需要增加部分进口来弥补国内的供需缺口。
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分析员刘永丽也认为,今年进口煤量持续环比增加,主要是受国内煤炭供给转向偏紧结构影响。“一方面,自4月份执行限产政策以来,供给侧改革效果立竿见影,6月份‘三西’(山西、陕西、内蒙西部)地区煤炭产量同比缩减20%;另一方面,进入夏季用煤高峰期,煤耗需求出现实质性改善。供给偏紧最终推高了煤炭价格。 截至目前,产地市场价格累计上涨40-50元/吨,进口煤有获利空间,且补充了紧缺煤种的缺口。”
与此同时,李廷认为,随着能源需求放缓,加上今年南方雨水充沛,水电发力,对火电产能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替代。值得注意的是,进口煤大幅增加和用电旺季来临的关系不是特别大,这体现在炼焦煤进口出现了更大的增幅。因此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压产之后的供需缺口和价格回升。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立新也对记者表示,去产能政策确实为煤炭进口释放了一定空间,尤其是炼焦煤和褐煤进口量最大。“国内炼焦煤产量原本下降就比较快,需求却有所上升。国外褐煤由于灰分、硫分、价格等指标与国内相比有一定优势,比国内低很多,东南沿海进口最多。”
此外,刘永丽还指出:“去年同期,煤炭价格经历了持续下跌,煤炭贸易量大量挤出 ,去年进口煤量本已处于低位。今年煤炭进口同比明显回升,是今年增量和去年较低基数综合影响的结果。”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前两年想办法把进口煤挤出去,今年反而是国内不让生产,又把人家请回来了。部分专家甚至向记者戏称,中国的煤炭去产能政策再度挽救了澳大利亚煤炭行业。
煤价上行动力不足
今年以来,为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随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行至年中,去产能成效如何也是业内极为关注的话题。
今年2月,《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76工作日制度,如果合法生产煤矿按照本规定正常生产,意味着现已减少了16.4%的产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成功分析指出,随着煤矿产能的缩减,煤炭生产企业在缩减自身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更多在期待煤价能够出现较大幅度反弹。
但今年1-6月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形势数据显示,煤价大幅度回升恐难以持续。尽管由于房地产等行业出现短期回暖带动钢铁行业需求回升,炼焦煤煤价在4-5月间曾一度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但在后续动力缺失的背景下,炼焦煤价持续回升可能性极低。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电力需求继续回落,水力发电稳中趋升,成功认为动力煤价格上升空间也将十分有限。记者了解到,目前5500大卡动力煤的主要生产地“上站”含税价为每吨265元至275元,主要消费地提货价格为每吨455元至465元。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进口煤的大幅增长也在打压煤企涨价的持续性。
吴立新指出,因资源条件比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主要产煤国复杂,我国露天煤矿比例较低,煤矿开采成本较高,且物流成本偏高,从澳大利亚水运进来的煤炭物流成本都远低于国内,价格优势显而易见。
因此,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去产能”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效果,煤炭价格会有一定程度回升,但面对进口煤的冲击和需求长期增加趋势乏力,煤价回升的空间有限。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还对记者表示,煤价阶段性上涨并不能弥补产量下降带来的损失。
此外,成功还指出,煤价的回升一定程度上将加剧进口煤对国内市场的侵蚀,煤炭企业经营仍面临很大困难。
煤企更需降本增效
面对进口煤的冲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副处长左前明认为,煤企需要继续通过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根据《意见》要求,从2016年开始,将在3-5年时间内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重组5亿吨产能,并要求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
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仍有煤企逆势提产,调高目标产量。
国家煤监局副局长杨富也坦言:“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阶段性回升,刺激了一些煤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包括一些已经和即将退出的煤矿,也不顾安全,盲目冒险生产,扩大产量。有的煤矿违法违规,不经批准擅自组织生产,甚至部分已关闭的煤矿仍有采煤的现象,极大增加了安全风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炭企业相关负责人直言,不少企业背负着创收压力,扩大生产意味着可以回收部分投资;尤其是新建煤矿,还需要释放一定产能。
此外,记者了解到,有些煤炭企业为增加企业营业收入,优先开采煤质、开采条件相对较好的厚煤层,暂缓开采煤质较差、开采成本较高的煤层。
对此,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强调,尽管提高煤炭产品的质量是增加企业收入的一种手段,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如果煤企为了眼前利益毫无保留地透支‘家底’,随着煤炭开发的继续西移,煤炭物流成本继续增高,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将来如何凭借剩余‘家底’与有低廉开采成本和运费的进口煤竞争?”
一位业内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针对现阶段的去产能成效,276工作日制度是否有必要对所有煤矿“一视同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对一些煤矿区别对待,让其保证整体的工作天数不变,但允许其在需求旺季加大生产,在淡季减少生产天数。”
另一位企业负责人也指出,276工作日制度方便进行管理,但不一定适合各地煤矿企业的具体情况。如果根据不同矿井的标准和条件进行等级划分,对可以实现科学生产、煤质好、成本低的先进产能矿井,适当放宽276工作日的硬性规定,利用好其优势条件,反而有助于提高竞争力。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记者:武晓娟 本站编辑:碧海云天